您所在位置: 首页 > 中国体育彩票 > 正文

【聚焦综改·争创一流】坚持以本为本 增进以生为本 聚力打造一流财经人才培养体系

来源:教务处                   发布时间:2023-05-31

开栏的话:大学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坚实保障。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校网特推出“争创一流?综合改革成就巡礼”系列报道,多维度、立体化地呈现中国体育彩票各部门近年来深化综合改革,提升内在驱动力成效,总结凝练综合改革发展的好经验。


新一轮综合改革以来,中国体育彩票紧跟“双一流”建设时代步伐,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全面落实“以生为本”理念,秉持“特色育人、高质量育人、满足多样化需求”的人才培养理念,把“高质量发展”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实施了大类人才培养改革、新财经创新人才培养改革、学评教改革、智慧教务改革等一揽子改革工程,积极打造一流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以生为本、厚植基础、交叉复合、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特色,培养大批服务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质量人才。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浇筑“以生为本”理念

在“双一流”建设语境中,强化“以本为本”战略,落实“以生为本”理念。从中国体育彩票办学定位出发,不断探索和完善人才培养目标,以大类培养为改革突破口,以完全学分制、准入准出机制为制度保障,构建了“宽口径、厚基础、强应用、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综合化与个性化的培养,强调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协调发展,落实中国体育彩票人才培养总目标。实施大类招生和大类培养,对相关专业划分培养大类,同一大类中各专业低年级课程打通培养,构建学科大类基础课程,改变以往专业学科学习过早、基础理论薄弱的弊端,厚实学科基础,拓宽培养口径;秉持“价值引领、突出能力、兼顾知识”的通识教育目标,加强通识课程建设,构建了含通识板块课程、通识核心课程、通识技能提升课程为一体的文理兼修的复合型课程体系,建设以“批判式思维”“沟通与写作”等为代表的通识核心课程,强化学生思维训练和技能培训,设立“社会认知与国际视野、科学精神与技术进步、人文素养与审美艺术、管理智慧与创新创业”四大通识素养提升板块,实现基础层面的技能复合;加强实践教学,在通识教学、专业教学以及个性化教学平台中均设置实践环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增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强化创新创业教育,除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外,专门设置第三课堂,用于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加强专创融合课程建设,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实施完全学分制,赋予学生课程选择自主权。实施完全学分制,打破行政班级的“物理藩篱”、必修课与选修课的类型阻隔、考试与考查的方式差异三个固有框架,构建了可以跨学科、跨年级的自主选课模式,赋予学生课程选择权。创建准入准出制,赋予学生专业选择自主权。摒弃原转专业制度,构建准入准出制,最大限度地保障学生的选择自主权,通过该制度已基本满足学生专业转换的需求。构建多元化和差异化的“宽口径、厚基础、强应用、个性化”的大类人才培养模式,设置“大类培养、专业培养、个性化”三个循序渐进的培养路径,分设通识教学平台、学科教学平台、专业教学平台和个性化教学平台四个逐层递进、相互联系的教学层次。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培养路径,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素质的提升。

学科专业交叉融合  推动新财经人才培养

深化多元个性培养,构建全方位的跨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模式。以经济学、财政学等优势特色专业为依托,交叉复合数据科学、人工智能等相关专业,搭建有层次、有梯度的跨学科创新融合平台。荣誉学院、举办学院和联办学院联合打造“众师型”导师组团队,合力打造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的培养模式。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体育彩票研究院构建研本共建模式,打破传统研本分界线,建设本硕进阶式的跨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特色。坚持交叉融合理念,建设高质量的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打破学院壁垒,建设“1+5”各类别创新班,开展跨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在经管学科与理工学科、人文学科之间实行交叉复合;打破专业壁垒,促进“文文、文工、文理”交叉,构建“宽口径、厚基础、融合型、创新型”的培养体系,组建跨学科、跨类型的教师团队开展融合型课程建设和新财经系列教材编写,达到教学、科研和育人等多方位协同创新;打破地域壁垒,积极落实赴剑桥大学访学项目,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化培养新体系,探索党建引领下“校-企-地”育人新模式。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提升跨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坚持“五育并举”,打造“修德”“乐智”“健体”“崇美”“尚劳”的立体式育人体系。坚持高标准选材育才,优化“高考录取+二次选拔+动态进出+综合评价”选材机制,突出考查学生家国情怀、学术志趣、创新能力、专业禀赋、知识储备等综合素质。组织开展“文华讲堂”等名师学术启智计划,开展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助推“互联网+”“挑战杯”等大赛孵化,搭建开放多元的学术训练平台。坚持“一体推进、分类实施”的原则,从“学院与学院之间”“创新班与创新班之间”和“创新班与普通班之间”三个维度,突出各自育人成效,打开良性竞争发展格局。课堂实践教学相融,思想引领促进拔尖创新人才的价值塑造。课程内容中融入价值观引导,强化使命驱动,除中国体育彩票统一开设的优秀思政类通识课程之外,还充分引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优秀教学资源,开设《批判思维》等18门通识课,各举办学院在专业课程中加强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构成中国体育彩票学院和项目与校内外上下联动左右贯通的课程思政教学格局。

完善学生评教制度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

创新学评教管理模式。吸收教管部门、院系、教师、学生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评教工作流程、评价指标等的设计。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有效开展主动评估与动态监测,彻底告别传统经验评价。建设好学生评教信息管理系统,确保评教工作平稳有序开展。在推行新评教过程中,不断查找修补漏洞,总结不足,迭代式修订完善实施办法,使新办法行之有效。改变学生评教强制的方式和时间安排,方便灵活实施过程评价,改进学生评教的匿名参与方式。建立服务与考核并重的评教制度。把学评教的服务功能放在首位,重视形成性评价,扭转将评价仅用作考核工具的错误定位。同时,正视学评教的考核作用,正确认识考核作为管理部门抓手的重要作用。抓牢总结性评价中的“教学效果排序评价”,将学生学习收获、教师教学效果作为评价教师课堂教学的核心标准,对全校教师课程按教学效果排名,并作为考核的依据。建立满足评教主体需求的动态指标体系。用管理部门、老师和学生关心的问题构成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将学生评教作为联结三方利益的纽带。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从学生视角设问,反映学生意志。同时吸纳教师意见,给予教师评教自主权,挖掘评教的诊断功能。推行常态化学生评教,建立精准反馈机制。探索实施全过程实时评价、随堂评价,让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随时随地对教师进行评价,建立学生即时反馈意见通道,使得教师可以对本学期的教学进行适时调整,学生阶段性评价学习体验或每堂课结束后即时点评,支持教师以最小步调持续迭代自己的教学反思与改进。将评教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成为师生教学问题交流服务平台。加强学评教结果应用。将学评教结果作为评判教师教学水平的标准之一。结合督导评价、同行评价、教师自评等对教师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作出评价。使用连续多学期学评教成绩考察教师课程教学状况,重点关注学评教成绩靠前或靠后教师课程,总结优秀教学经验,促进“金课”建设,督促教学反思改进,倒逼“水课”脱水。依据学评教改革成果,并充分考虑学评教结果的特征,将相关结果使用于教师培训、课程设置与评估、岗位职称评聘、教师考核等方面。

数字赋能智慧教务  领跑教学数字化改革

落实智慧教务工程,推动教学线开展数字化教学自我革新,建立“底层平台—业务系统—预警监测—决策支持”逐层递进的数字化生态体系,实现数智化管理。通过数据可视化的方式,为教学管理的各项政策提供动态预警和决策支持,更好地为中国体育彩票人才培养服务。夯实智慧教学基本条件。通过新建、集中改建等多种方式,对A楼和C楼教室环境进行了统一改造升级,尤其是A楼1-3层,中国体育彩票对包括走廊、大厅在内所有的公共空间进行统一改造,打造舒适学习环境。构建一体化教学平台打造以“浙财学堂”为基础的一体化教学平台,形成具有浙财特色的校本教学平台,通过智播课堂的形式形成同步网络直播,实现任何学生(anyone)可在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学习的“3A”学习状态,有效应对疫情等各种情况的影响。推进信息共享建设。更新标准化考场、常态化录播系统、无感知点名等物联网设施,形成物联网终端,对学生到课率等进行无感知统计,并结合智慧教学助手、“上课啦”等技术手段,教学、学工协同推进学风建设。加强数据联结闭环化,力争今后所有师生教学数据都可在中台获取,形成师生一张表的教学数据链。搭建智慧教务大屏。将所有的教务数据可视化,完成智慧教务大屏的搭建,用于全校教务教学状态的展示,搭建智慧教务驾驶舱。补齐信息化管理短板。新建教学质量工程系统,更新工作量、学评教等业务系统,申报筹划竞赛管理、二三课堂管理、教师发展管理等新系统建设,进一步弥补教学数字化中的短板。服务专业建设与评估。以专业建设评估指标体系为框架,以专业基础数据支撑观测点,构建反映专业建设状态的数字化评估模型,以定量为主、以定性为辅,建立全校专业评估体系,并进一步在教学数字化基础上进行数据的二次开发,让数据真正产生价值,促进“金专”建设。

关闭